大学生安全教育论文3000字(通用4篇)

2024-04-01 │ 安全教育

大学生安全教育论文3000字1

  摘 要:当前社会发展下,对高校大学生素质文化水平要求更加严格,积极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能够提高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更好的保护自身安全与社会安全。本文主要以此为基础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现状及教育对策展开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安全教育;教育现状;高校安全

  引言

  大学教育担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也肩负着培养学生安全自卫、自救的特殊使命。大学生安全问题心系这千家万户,同时也关系着社会的和谐发展,与未来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目前我国各大高校频繁发生各种触动人心的安全事故,直接反映了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迫切性。因为当前教学体系和教学方式存在的弊端,大学生普遍存在安全意识较弱问题,因此,大学需要积极开展安全教育工作。

  1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第一,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是新时期安全和利益的需要。一方面,大学生对于安全的认识主要停留在传统意义上的军事、国防、战争等方面,对于现代化的信息安全、文化安全的认识程度不高;另一方面,境外的敌对势力利用各种渠道如学术研讨、交流等公开或者秘密的方式不断传播西方所谓的民主模式和价值观念,以培养和平演变的“内应力量”。大学生是我国建设的未来中坚力量,是民族的希望。因此,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是新时期安全和利益的需要[1]。第二,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需求。由于我国采取应试教育模式,导致学校教育的重心都在学生如何学习课程、如何获取知识上,从而忽略了学生的人格和心理健康的塑造教育。随着办学条件的政策放宽,越来越多的学生能顺利地进入大学校园,这也使高校的内外部环境越来越复杂化,从而使大学生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由于从初级教育到高级教育过程中,大部分学校忽视了学生的人格塑造和心理健康的教育,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入大学校园以后面对一些突发的情况无所适从、无法解决,最终导致校园暴力的发生,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2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996年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安全教育管理若干规定》明确指出,安全教育作为高等学校的长久性工作,必须纳入到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高等教育法》和《普通高校学生安全教育管理暂行规定》等法规中也明确指出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是高校义不容辞的义务。各高校也开展了安全教育,但是重视程度不够,主要表现为部分高校未将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无教学大纲,缺少统一的课程设计等。国内高校安全教育课程的研究和实践主要集中在公办院校,民办高校(含独立学院)安全教育研究成果比较少,尤其是安全教育课程建设研究方面数量更少[2]。目前国内高校(含独立学院)安全教育课程的教研团队师资力量薄弱,任课教师水平参差不齐,缺乏专业知识学习和创新型教研能力。课时量不足、教学方式单一,受到传统课堂教育模式的影响。单一的教学方式使得课堂教学缺少多维度的思考,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欠缺,进而无法真正使学生充分掌握安全技能。课堂互动性不足,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较差,缺乏自主学习意识。

  3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提升对策

  3.1安全教育内容的革新

  高校的安全教育内容更多的是以学生的自身安全为主要教育路线,让很多学生感觉厌烦。我们可以采取分年级、分层次,与时事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内容的组建。每年的9月为我国新生入学月,开展新生入学安全教育系列活动(校园安全、防诈骗等),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由于求职或自身的其他原因自杀的人数比例不断攀高,可在他们毕业之前提供就业信息服务、求职陷阱、合同诈骗方面的知识。

  3.2借助新媒体手段创新安全教育模式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高校开展安全教育提供了新的教育途径,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大力支持教师开发具备声、色、光、画多种表现手段的微课、慕课,通过网站、微信、微博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传播途径输送给学生,激发他们学习安全知识的热情和兴趣。教师也可以借助电子邮件、网络社区讨论、校园论坛等交流方式开展知识解答和思想交流,通过循循善诱、潜移默化的引导,提高大学生安全的认知水平[3]。

  3.3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文化是当代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重要载体。作为反映社会意识的大熔炉,它总是通过营造浓厚的意识形态氛围,把社会主导的思维方式和信念、价值观传输给大学生,潜移默化地熏陶和影响大学生的意识和行为。高校要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强化校园文化活动与当代大學生的亲切感,例如通过开展红色主题教育活动、学术交流会、知识竞赛等校园文化活动,将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主流文化的魅力,进而保证受到意识形态安全教育。

  3.4发挥第一课堂主渠道作用,实现大学生安全教育全覆盖

  课堂教育是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主要渠道,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作用,将安全教育贯穿整个本科培养阶段。通过加强安全课程建设,坚持拓展课程传播方式,有效扩大了网络课程覆盖面,同时改善传统安全类课程的传播途径,为推进总体安全观学习教育入脑、入心,提高师生安全意识做出了有益尝试。同时,通过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主导作用,形成系统有机的安全课堂教育培养机制,实现了大学生安全教育全员覆盖,教育引导大学生认识安全问题,认清当前安全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有针对性的提高大学生安全意识与危机事件的应变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积极做好大学安全教育工作能够维护整个教育环境,同时对建设良好育人环境与校园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于意义。因此大学需要紧抓安全教育工作,顺应时代变化和教育发展,不断创新教育模式,在培养大学生技能与能力的同时,为大学生们的学习成长搭建安全保障,务实校园环境安全建设工作,促进高校教育教学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亮.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浅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6,(06):61-62.

  [2] 宋娅文.关于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若干思考[J].科教论坛,2016,(08):40.

  [3] 董雯洁.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研究[J].兰台世界,2014.

大学生安全教育论文3000字2

  摘要:人才强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人才竞争成败与教育改革有直接关系。本文主要分析四种教育概念的内涵,着力引导现代教育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超常教育;英才教育;天才教育;资优教育

   超常教育、英才教育、天才教育、资优教育的基本概念有相似性特征,但也有着细微的差别,本文在理清其本质内涵的基础上,总结对教育发展的启示。

   1.基本概念辨析

   1.1超常教育

   我国超常教育的概念是1978年“少年班”这一事物发展而来的教育,超常教育对象是对某方面有超常能力学生的教育,超常教育为了适当教育对象的超常发展提出的教育。超常教育在本质上贯彻了差异化教学与分层教学的理念,强调在集体教育的理念下满足学生的特殊发展需要。首先,超常教育有加速教育的特征,以个别录取的方式进行某领域的快速教育,跳级学习、提前毕业是超常教育的重要表现形式。其次,超常教育有短期培训的特征,有时超常教育不脱离正常的集体授课制,把超常生集中起来进行短期培训。例如,我国风靡一时的奥林匹克数学班教学等。但是,超常儿童的鉴定仍然是制约超常教育的重要因素,如何在后天教育环境中有效的改变超常儿童的弱点是教育工作的难点。

   1.2英才教育

   英才教育由于地域不同,因此对英才的理解不同。一方面,英才教育是流于欧美的教育理念,英才教育主要指的是某方面获得高度评价的群体。英才教育关注受教育者的社会价值,强调从受教育者的权力、财产和地位等构建教育类别,英国、美国、德国等国家是英才教育的主要倡导实施者。另一方面,英才教育的理念通常可以理解有超乎寻常的能力,能够完成高水平的任务,具有较好的创造性的教育对象。英才教育的概念是不断拓展的,英才主要指的是在某一领域有特殊能力的专才。英才教育是与大众教育相对应的理念,但其本意更多的指的是对有天赋才能的人的教育,现代英才教育理念更多的指向于对幼儿的某项专长进行培养,注重每个孩子都是专才,“天生我才必有用”成为新时代英才教育理念的最好注解,注重培养幼儿的使命感和做人做事性格魅力。例如,德国的职业教育发展较好,德国在倡导优化职业教育的过程中更注重运用英才教育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性与专业性技能。

   1.3天才教育

   天才教育主要指的是针对高智商天才开展的教育,通常指的是对智商超过140的群体开展的教育。这些天才在某个特殊领域通常有独特的本领,天才即是后天学习的结果,也有一个根据天才特点进行独特培养发展的过程。历史上英国的牛津、剑桥两所大学在天才教育理念下培养了牛顿、达尔文、英王伊丽沙白一世等科学、政治等精英。美国与前苏联也开展过天才教育。天才教育的理念不应理局限在天才儿童教育的观念里,天才教育本质上是特殊教育,是针对儿童的身心特点,优化资源配置而制定的独特培养策略,天才教育不是通过遗传因素来决定开展的教育。当前天才教育的范围还小众化,是对智力处于中上等且身心健康儿童开展的教育。天才教育主要培养儿童的特殊才能,注重发展幼儿的某些天赋,现代天才教育的理念逐步的转变为全面发展的教育,天才教育的内涵也由单一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注重关注幼儿的个性化发展价值,从而实现个体与社会价值的整合,达到从關注传统的自然禀赋到关注后天学习环境的目标,注重以多种方式推动幼儿智能多元发展。如果说天才教育是注重发展幼儿的某些天赋,那么超常教育则赋予天才教育以具体的形式,基本质上都是对幼儿某些特征的培养。

   1.4资优教育

   资优教育属于地域性的概念,资优教育主要指的是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开展的优质儿童的教育。泛指对有一定的思维力、能够进行思考、判断、推于是活动幼儿开展的教育。资优教育与天才教育从本质并没有太大的区别,资优教育也不是针对特定集团儿童开展的教育活动。但是,资优教育不会使人们像天才教育一样产生误解,资优教育的概念更有科学性,资优教育强调做好教育准备工作,注重集中教育工作的注意力,强调构建符合幼儿发展需要的环境。资优教育更注重满足幼儿的自主发展需要,强调培养幼儿的多种兴趣,注重在提高幼儿思维清晰性的基础上达到优质教育目标。资优教育的分类多样,包括智能资优教育、艺术资优教育、创造力资优教育等。资优教育更关注幼儿的特殊才能。港台地区的资优教育还是大众化的教育,不设置教育门槛。

   2.指导启示价值

   2.1尊重学生个性

   无论是超常教育、英才教育、天才教育还是资优教育,都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资源供给,从而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教育在信息化、创新化的时代已经发展到新阶段,现代教育强调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注重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和能力层次进行教育资源的供给。首先,超常教育、英才教育、天才教育与资优教育都有阶段性的特征,都注重个人潜能素质的开发。其次,四种教育方式教育注重对学生个体的鉴别,强调挖掘出学生身上最优势的资源,针对性的开展教育活动。第三,多维评价与以用为本成为新时期教学的指导理念。因此,超常教育、天才教育更注重向资优教育与英才教育的方向转换,我国更注重拓展英才教育的理念,强调在满足大众需要的基础上,更好的挖掘学生的特长,从而达到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目标。

   2.2优化教育模式

   无论是天才教育、超常教育、英才教育或资优教育,其本质上都是围绕着幼儿的性格特征和资源禀赋给开展才针对性教学活动。从本质上都强调在后天给优质幼儿以积极的影响。为了达到更好的培养幼儿的目标,首先,应当设置弹性的教育机制,注重合理的调整优质幼儿的教学进度,能够以适当的方式,丰富的教学资源,高效的教学形式来压缩减化教学内容,控制不利的教学因素,达到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的目标。其次,资优教育与英才教育更注重分组教学,强调构建有效的班内分组或者自组教育群体。超常教育与天才教育更注重某些特别课程的供给,强调强化提供超越一般的教学内容,教师更注重运用个别指导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并且根据学生的特征制定因材施教的教学计划。第三,现代教育更注重在微课、慕课机制下打造兴趣培训班,强调建立各种教学实验班,丰富各种类型的活动,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自主体验和学习相关知识的目标,引导学生全面提高个性化活动能力水平。

   2.3强化资源配置

   提高教育工作有效性,还要在超常教育、英才教育、天才教育、资优教育理念辨析的基础上优化学制,科学的设制课程,在优化知识供给的深度与广度方面下功夫,注重以必修课为主,开设丰富的选修课程活动内容。其次,实现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更好的发挥班级授课制与个体指导的具体价值,从而形成完善的指导体系,满足学生不同发展需要。

   结论:超常教育、英才教育、天才教育、资优教育概念在本质上有相近的特征,应当顺应每个人的具体教育需求,注重将天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结合,在挖掘学生潜质的基础上,全面提高教育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曹原.美国英才教育政策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1.

   [2]施建农,徐凡.超常儿童发展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5.

   [3]蒋明珊.普通班里的资优教育之一:我的研究经验与观点[J].资优教育季刊,2010(115):1-7.

大学生安全教育论文3000字3

  教育的含义是指教化培育,即将自然人培养成社会一员的过程。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这三位一体的教育过程又因为受到家庭背景、生活环境、经济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或多或少会存在教育不公平和不均衡的现象。而作为信息技术与教学方式的结合体,教育信息化对于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什么是教育信息化

   我国2010年7月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其中把“加快教育化发展进程”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和论述,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关注。

   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今天,教育信息化已经日益频繁的出现在教育研讨和政府公文中,我们对教育信息化的概念理解也有很多不同的见解,形成这样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适用对象上的差异。教育信息化是指学校努力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和学校的信息化水平,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科学、有效地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教育资源数据库和网络通信等技术,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促进教育发展,适应新时期人们对教育日益提供的要求。

   二、什么是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

   教育公平就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这里所说的“合理”是指要符合社会整体的发展和稳定,符合社会成员的个体发展和需要,并从两者的辩证关系出发来统一配置教育资源。

   教育均衡,即教育均衡发展,实质上是指在教育公平和教育平等原则的支配下,教育机构、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平等地分配教育资源,达到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的相对均衡,并最终落实在人们对教育资源的分配和使用上。从个体看,教育均衡指受教育者的权利和机会的均衡,指学生能否在德、智、體、美、劳等方面均衡发展、全面发展;从学校看,教育均衡指各城市间、地区间、城乡间、学校间各类教育资源配置是否均衡;从社会看,教育均衡指教育所培养的劳动力在总量和结构上,是否与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达到相对的均衡。

   三、我国教育不公平、不均衡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就目前中国教育来说,仍有缺陷和不足,特别是教育不公平、不均衡问题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教育机会来看,群体间受教育机会不公平、不均衡是我国教育发展不公平、不均衡的主要表现形式。第二,从教育资源配置看,我国教育发展不均衡还表现在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首先表现在区域间失衡。其次表现在城乡间失衡,《新发现——当代中国少年儿童报告》披露:我国城乡少年儿童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城市的孩子比农村的孩子拥有更多学习资源,农村孩子的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差,很多孩子买不起一些必要的课外书籍,这意味着农村孩子在选择学习资源和学习条件上受到了限制,需要更多的外界资源的补给;加之,农村的信息较为闭塞,见识不广,知识面较窄,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困难。而且,农村学校的师资情况也是一个严重问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的广度和深度也较城市和发达地区有所差距。

   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

   为了解决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教育发展不均衡和不公平的问题,我们需要借助信息化手段来带动基础教育的现代化,在20世界90年代以后,中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就慢慢走上了轨道,农村中小学逐渐都建立起了微机室、多媒体教师等基础设施。学校慢慢有了网络,有了和外面接触的机会和条件,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就慢慢开始发展起来。因此,在欠发达地区和农村的课堂上,有效应用信息技术资源更好的进行课程学习,促进课堂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意义重大,主要表现在:1.教育信息化让课堂更为生动有趣,这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注意力,引起学生的情绪反应,激发学生在情感上的参与,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2.教育信息化能提高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现在的孩子,个体意识增强,群体意识减弱,有的孩子很不合群,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孩子相对发达地区和城市孩子来说参加社会活动的机会较少,不善言谈,不善交际,严重影响学生合作学习与相互交流。其实农村孩子也非常渴望参与活动,不过,因为经济条件的限制,在学习中大多缺少了合作的机会和资源,缺少教具、学具,这些都限制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同时,也制约了教师的教学方式的改变。而教育信息化,为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合作交流机会,拉近了孩子间的距离。3、教育信息化让一些知识难点得以突破。许多抽象的概念、模型通过信息技术,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这就解决了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和理解的内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取得超越传统教学方式的教学效果。4、教育信息化,能让生动有趣的评价方式为学生的成长扬帆。农村的孩子没有什么优越感,对自己的表现总是显得不那么自信,甚至自卑,因此,他们更加需要教师的鼓励和表扬,有了信息技术,就能让教师采用多种形式给予激励,

   同时,教育信息化能帮助教师通过计算机反馈系统提供的信息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优化课堂教学,学生也可以通过反馈的信息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改善学习方法。5、教育信息化能让农村地区学校或欠发达地区学校的孩子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在线跟各地名师上课,让农村孩子和大城市发达地区的孩子一样接受高质量、高水平的教育,突破地域的界限,利用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

   总之,教育信息化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的根本途径,教育信息化的优势只有在领导重视的前提下,通过转变观念,加大软硬件投入和培训信息化应用所需要的人才等方面努力才能更好的发挥教育信息化优势,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教育信息化发展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我们要抓住信息化发展的机遇,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努力推动农村教育信息化进程,让更多的孩子在未来能拥有一个更好的教育环境,真正享受到教育的公平。

大学生安全教育论文3000字4

  摘要:

  随着高等院校招生名额的不断增加,每年的毕业生人数迅速增多,但是就业岗位仍然保持慢速度增长的现状。本篇文章主要是针对目前张家口学院的学生就业现状,对大学生出现就业难的成因进行分析,从而在一定的程度上缓解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保证学生的就业可以顺利进行。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现状;就业指导机制

  近几年来,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水平越来越高,每年高等院校的毕业生人数都在增加,但是目前我国正处于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从而导致目前大学生在就业方面面临着一个很大的挑战。当然,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还是非常多的,例如学生的专业素养、道德水平、就业意识和就业方向等;并且社会目前的就业供需结构也存在不合理的因素,例如企业在进行招聘时,定的入职门槛过于高,使得很多学生望而却步。招收人数寥寥无几,使得很多人挤破额头;还有就是高等院校不重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对于大学生的培养方案和社会的需求相脱节。怎样恰当地解决这一问题,学校、社会等也都采取了很多措施,本篇文章就是以指导大学生就业为切入点,对大学生就业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广大学生的燃眉之急。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的深入分析

  (一)就业需求。

  由于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定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前,国际人才标准已经由传统的“能力取向、资历取向”向着“品行取向”方面发展。根据对张家口学院的毕业生工作三年的工作能力进行调查,工作能力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和协调安排的能力。目前,工作单位更加注重所招聘人员的合作意识、创新意识、道德水平、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然而部分成绩排名在前的学生缺少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实践能力,而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的学生学习又不是名列前茅,所以在选择人才时,招聘单位也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选择。所以,目前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质”是更加看重的。

  (二)就业观念。

  人的观念和认识决定人的行为,由于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认识,所以会产生不用的行为表现。毕业生的就业观也对自身就业有着非常关键的影响。根据对张家口学院的毕业生调查表明,相当数量学生的就业观念还是比较传统的,并没有认识到自己处于一个“大众化就业”的时代。只有很少部分学生通过激烈的竞争进入社会顶尖的位置,而大部分学生都是从基层的、一般性的工作干起。

  (三)就业心理。

  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非常不稳定,并且存在严重的从众心理。由于大学生的就业过程本来就是一个对社会认知的过程,在激烈的竞争过程中,经常会遭遇曲折和坎坷,学生应该认为这是正常的现象,但是很少的学生缺乏屡败屡战的勇气,导致信心严重缺乏,从而直接影响求职的积极性。其次就是学生的从众心理很强,自我独立的意识比较薄弱,缺乏独立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非常容易受到朋友和传统观念的影响,最后出现人云亦云的现象,从而错失很多好的就业机会。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机制改革措施

  (一)积极融合社会实践和就业工作。

  高校推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高校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非常好的作用,大学生可以通过各种社会实践了解社会、国家、民情,从而增长自己的能力、锻炼意志品质、完善人格、奉献社会。大学生可以在社会实践中进行职业角色的扮演,检验自己是否适合这一职业,从而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带着问题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思考中解决问题”的社会实践理念。并且将自己实践的过程与未来的职业发展紧密结合。充分各种社会实践的机会,带领学生走进社会、走进企业,从而激发学生的职业潜能。

  (二)发挥全程化就业指导。

  大学生处于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在这一阶段,大学生的能力迅速提高,职业兴趣也趋于稳定,并且在大学期间能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基本的规划。所以,需要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教育和职业兴趣的培养。但是,学校也应该认识到毕业生能否成功求职,与毕业生本身的实力是有很大的关系的。所以,高校应该对学生加强就业指导,开展相应的教学和实践活动,从而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让学生懂得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并且向着自己的方向努力。

  (三)树立大学生的就业资源开发和信息共享的意识。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是就业信息的闭塞,主要包括就业信息开发的力度不够、形式单一,并且缺乏实效性。所以,学校的有关部门有义务增强学生的信息共享意识和就业资源开发的意识。首先,学校应该积极响应国家颁布的毕业生就业的相关政策,还应该调动专门的教师指导学生就业,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学校还可以和相关的招聘单位建立招录合作的平台,从而促进用人单位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还可以邀请一些招聘单位来学校进行宣讲,从而有利于学生和用人单位的直接交流,最终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三、结语

  大学生的就业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大学生的就业与本身、家庭和社会有密切的关系,并且与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社会生活的安定和谐、国家的改革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息息相关的。所以要想解决大学生的就业矛盾,必须从根本上分析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从根源入手,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确保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可以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孙微.浅谈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就业指导[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4年32期.

  [2]刘友辆,满燚.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就业指导对策探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年8期.

大学生安全教育论文3000字(通用4篇)

查看更多安全教育相关内容,请点击安全教育
推荐访问:大学生安全教育论文3000字范文 大学生安全教育论文3000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