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兰:风一样的逐鹿少年(解读红楼梦)

2010-10-19 │ 录取分数线



时光雕刻的萝卜花
  
  一
  正是春天,花草散发着崭新的清香。他手持一张小弓,从小山上风一样跑下来,追逐前面两只惊慌失措的小鹿,就像一头初试身手的小豹子。
  这是小少年贾兰,他的出现,让弥漫着阴柔气息的大观园顿时升腾起一股英气。令人仿佛在昏昏沉沉的宿醉里,听到了一声清脆而稚嫩的口哨,陡然精神一振。
  正无精打采在园子里闲逛的叔叔,问他在干嘛,他很懂礼貌,连忙站住说:这会子不念书,就练习一会骑射。宝玉挖苦了一句:把牙磕掉就不练了。说完径直找黛玉去了,贾兰则朝着小鹿逃跑的方向狂奔而去。他们背道而驰。
  这情景仿佛就是宝玉和贾兰的人生小对照:一个游手好闲逛吃逛吃,一个目标坚定发愤图强。一个看不懂对方的苦逼上进,另一个则不屑于和前者一样浑浑噩噩,早早就有人生规划并着手实施:从今天起,做一个有抱负的人,读书,习武,积攒能量。
  这是贾兰唯一一次出现在园子里,从他的答话便知这个孩子平常都躲在屋里读书,轻易不出来玩耍。如果给这一场戏起个戏名,应该叫——“逐鹿”,是对贾兰未来人生走向的一次重要暗示,看懂了这一段,他后来的有出息就一点都不奇怪。
  贾兰是荣国公嫡传第四代继承人,贾母的长重孙,贾政的长孙,宝玉的亲侄子。他父亲贾珠是长子,可惜早死,贾兰算是“十亩地里一棵苗”,理应倍受重视,但事实却是他成了小小的边缘人,人们的注意力都在他小叔叔宝玉身上。也是,死了老大还有老二,和贾兰比起来,宝玉的年龄占优势,更能早一点承继家业,又貌似聪慧灵秀,自然占尽风头,所以大家更愿意把宝押到他身上,感情也是一种投资。
  如果贾珠不死,必定袭官进爵,有模有样,下了朝堂入厅堂,是众人不敢怠慢的“珠大爷”。看父敬子,贾兰的境遇必定会温暖很多。可是人死茶凉,大家都走开各忙各的,他的世界里,就剩了母亲李纨一人温柔相待,即使身在富贵之中,又有仆妇成群伺候,却仍会生出相依为命的凄凉之感。
  在这种环境中独自长大的贾兰,性子自敛内向,比不得宝玉开朗活泼。他清醒而警觉,会下意识的与周围的人保持距离;懂得自保,和自己无关的事,绝不跟着起哄瞎掺和。
  第九回,宝玉和金荣一干人在学堂里争风吃醋打起了群架,“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砚瓦飞到了贾兰和贾菌一对好朋友的桌子上,贾菌要还手,贾兰一手按住“武器”,极口劝道:“好兄弟,不与咱们想干。” 一看就有头脑不跟风,是个叫人省心的好孩子。
  二
  好孩子不等于永远好脾气。
  第二十二回合家团聚,独不见他。贾政问起,李纨非常有教养地站起身,笑着,如此回答:“他说方才老爷并没去叫他,他不肯来。”大家笑这孩子有个性,电视剧红楼梦新版的导演,安排姚笛扮的王熙凤说:“这孩子真是牛心古怪。”其实,原文是“牛心孤拐”才对。“牛心”是说他倔,“孤”是说孤僻,“拐”是指心思曲里拐弯,想得多。曹雪芹借这四个字,道出了贾兰心重、敏感、自尊心强的一面。 可惜众人不解,只道这小孩子不懂事。
  是,贾兰不懂事,李纨呢?何苦要一字不改的照搬原话?这笑意盈盈的回答中,似乎饱含着母子二人一腔怨气,他们被忽视得太久了。元宵家宴跳出的这个小插曲,是渐渐长大的贾兰用半是“自觉”半是赌气的方式,向无视他的长辈们传递不满和委屈。未可知母亲李纨是不是在替儿子正式地讨要荣国公正牌玄孙的地位,但是在那笑容背后,却有一个母亲毫不掩饰的自豪:看哪,我的儿子有自己的小骨气。
  都说“隔辈亲”,贾政此刻是一个慈爱的祖父,他忙派人去请,贾兰方才到场。连贾母也感到了一丝歉意,半是安慰半是补偿,破天荒的头一回让贾兰坐到了自己身边,估计贾兰坐在贾母身边这饭吃得也不会太自在,但是有心人会明白,以后面对这位小公子时,可得掂量着点。不管这是不是贾兰本意,但这一招的确重刷了存在感。
  为什么是贾母招呼贾兰,王夫人哪去了?奶奶最疼孙子,贾母偏心宝玉有目共睹,王夫人也应该最疼贾兰才对,又是长子的遗孤,可是事实上她也跑去疼宝玉去了,张嘴闭嘴“我统共就这一个宝玉。”,从来没见她把贾兰放心上过,仿佛儿子死了,媳妇、孙子全成了外人,搁谁不心寒?
  也许,在他们眼里,贾兰只形同于贾珠的遗物,找个保险箱放起来,别磕着碰着就行。唯独忘了,只要是人就会有感觉有情绪,有想法有反应。在一度引发热议的科幻恐怖电影《人兽杂交》中,科学家研究出的的基因杂交怪物因为有了感情却得不到满足,继而开始报复自己的始作俑者。兽类尚且如此,何况于人?任何时候,都不能忽略人的感情,物质上的富足,永远不能代替精神上的孤寒。
  和贾兰一样被忽视或者更甚的,还有贾环,这一对小叔侄因为同病相怜,生出了一种别样的亲厚,在需要应酬的场合,他们像连体人一样形影不离。贾兰赌气不参加宴席那次,贾政派人去请,派的人不是宝玉是贾环。去给贾赦请安,宝玉是独自去,贾兰和贾环是结伴而来。邢夫人厚此薄彼,对宝玉百般摩挲疼爱,贾兰和贾环在一旁当观众,没过多久就很识趣地走了。曹雪芹写贾兰本不想走,是贾环给贾兰使眼色他才走的,好像贾兰是被贾环调唆的。然而事实明摆着,傻子也看得出,邢夫人的确是冷落了他们,后面的话简直就是逐客了:今天这儿人多,我嫌吵,就不留你们吃饭了。一回头却把宝玉留下吃饭,还送玩具。
  人心势利,概莫能外。结伴走出邢夫人屋子的小叔侄,焉能心内不伤不恨不落寞?宝玉浑然不觉,处在风头上的人,没空去想自己站在有光的地方,会带给别人阴影。57回他犯完痴病,贾环和贾兰前来探视,宝玉道:“就说难为他们,我才睡了,不必进来。”连见都懒得见。62回他过生日,这二人前来拜寿,是袭人接待的,宝玉说乏了,歪在床上,连话都没得半句。
  是呢,他成天忙着照应姐姐妹妹,哪里有空搭理手足幼侄。他们与他疏离隔阂,高高在上的他,从另一角度看,其实早已被孤立。若干年后,当他有难求援,他们袖手旁观似乎也情有可原。
  三
  有因皆有果,各人的果又各尽不同。
  24回邢夫人的冷落仿佛成了一个节点,之后第25回,贾环就用蜡油烫伤了宝玉的脸,他妈又央求马道婆施了巫术加害,差点要了宝玉的小命。而在第26回,就有到了贾兰逐鹿,小人家已立志成才。
  一个决意报复,欲将假想敌置于死地而后快;一个卧薪尝胆,苦练立身之本只待厚积薄发。原来同样一件事情,既可以诱发出可怕的负能量,也可以激发出满腔的正能量,这区别全在于当事人的观念与教养。之所以贾环成了贾环,贾兰成了贾兰,关键在于他们的母亲,一个是见识鄙陋的赵姨娘,一个是出身大家的李纨,不同的教育成就了不同的孩子。贾兰应该庆幸自己有一个好母亲引导,才没有目光短浅,走了害人不利己的阴暗路线。
  歌德说:“橡树在什么环境下长得最好?在土壤肥沃、阳光充足的地方,橡树长到一定阶段就会分出很多枝桠,不再向上生长。只有长在稍微贫瘠但又不是极端恶劣环境里的橡树,历经风霜雪雨,根系不断往下深扎于土,树冠不断向上寻求阳光,才会长得粗壮挺拔。”这个环境理论同样适用于人的成长:得到太多的孩子容易不思上进,而缺乏足够安全感的孩子往往勤奋。宝玉和贾兰,他们就这样在不同的环境里各自成长着。
  到第75回时,中秋家宴,贾政命宝玉和贾兰写诗。贾政读了宝玉的默不作声,读了贾兰的却喜不自胜,很明显,贾兰此时的才学已开始超过宝玉,连贾母都欢喜得叫贾政赏他。
  此时尚还钟鸣鼎食烈火烹油的贾家,马上就要面临“树倒猢狲散”的境遇了,谁也想不到,在这棵病树的枝头,竟还存了一丛沉默的新绿。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若干年后,贾兰终于“练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戴簪缨,悬金印”,战功赫赫,成了一名武将,早年的逐鹿骑射演习总算没有白演。宝玉当初的风凉话也一语成谶:“把牙栽了,那时才不演呢。”贾兰是把命丢了,功成名就后战死沙场,如烟花只绽放一瞬。
  曹雪芹在判曲里写李纨时,有掩饰不住的嘲讽口气:“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 暗指贾兰早亡,李纨表面风光内里孤苦。想来在看不到的后四十回原著里,宝玉和李纨之间一定有过龃龉,所以才会如此幸灾乐祸,并借判词说人家是:“枉与他人作笑谈”。
  是,就算人家是笑话,然而铁打的事实不容无视,那就是你宝玉因年少虚度,以致成人以后一无所长,肩不能扛手不能提,遭逢变故后,在困境面前一筹莫展,生存都岌岌可危,“寒夜围破毡,冬月噎酸齑”,比较起来,这么毫无尊严地活着恐怕更痛苦吧?而贾兰,至少还有过短暂的辉煌,并且为最爱的母亲李纨挣回一个衣食无忧的晚年。
  逐梦从来要趁早。在很久以前的那个春天,当还是小少年的他,手持小弓风一般追逐小鹿时,那愈来愈远的背影仿佛就已经在说:“我追逐的不是鹿,是梦想。”

贾兰:风一样的逐鹿少年(解读红楼梦)

查看更多录取分数线相关内容,请点击录取分数线
推荐访问:贾兰早死 贾兰与李纨云雨